中科院“丝路环境”专项助力绿色“一带一路”
文章来源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2018-09-29 10:53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记者王振红 沈秋)9月27日,中国科学院第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简称“丝路环境”专项)自2018年3月23日启动实施以来,先后部署开展了青藏科考任务,积极对接国际组织和国际计划,搭建专项成果出口的国际化平台。
泛第三极是从第三极向西、向北扩展,涵盖青藏高原、帕米尔、兴都库什、伊朗高原、高加索、喀尔巴阡等山脉的欧亚高地及其环境影响区,面积2000多万平方公里,和30多亿人的生存环境有关。泛第三极地区与“一带一路”核心区高度重合。深入研究泛第三极地区环境变化规律、机制与未来变化趋势,解决重点地区、重点国家和重点工程的资源环境问题,将为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最强烈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打造绿色、健康、智力、和平的“一带一路”提供决策支持。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朱立平介绍,“丝路环境”专项确定了7大专题任务,包括: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科学评估与决策支持方案、生态屏障动态监测与区域绿色发展方案、重点地区和重要工程的环境问题与灾害风险防控、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与调控、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与适应策略、西风与季风相互作用和水资源变化、地质演化及环境资源效应;提出了3大联合攻关任务,包括: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空间路线图的综合集成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生态环境变化与调控对策、西风-季风作用与亚洲水塔变化及其广域影响和绿色发展方案。
他说,2017年开始,中科院和西藏自治区以院地合作方式组织启动第二次青藏科考,“丝路环境”专项专题部署青藏科考任务,取得多项阶段性重大成果。经过系统整理和评审,首期科考成果体现为四项主要科学发现和科学对策,一是揭开喜马拉雅造山带差异隆升历史,提出“走出西藏”和“高原枢纽”共存的生物演化模式;二是发现气候变暖变湿引起亚洲水塔的加速液化和失衡,并伴生新灾巨灾频发;三是发现青藏高原暖湿化伴生生态系统趋好和潜在风险增加;四是提出色林错国家公园建设科学方案及第三极国家公园群建设建议。
朱立平说,通过在达沃斯“2018极地开放科学大会”上组织“从第三极到三极”论坛、在瑞典哥德堡举行第八次TPE资深专家论坛等,形成了三极气候与环境变化及其地球系统联动过程研究的国际共识。在国际化平台方面,“丝路环境”专项已与联合国环境署就专项通过联合国环境署平台服务国际社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科技支撑等具体合作事宜达成共识,相关协议将于今年11月份签署。
他表示,“丝路环境”专项依托前期基础已在沿线国家搭建了多个研究平台、野外台站,也形成了成套的防沙治沙技术体系与模式,可以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助力“一带一路”沿线荒漠化防治。此外,与乌兹别克斯坦植物研究所共同启动“中-乌全球葱园(塔什干中心)”建设,目前全球葱园(塔什干中心)已收集保育葱属植物100余种,成为中亚地区葱属特别是野生葱属植物保护、研究、资源挖掘和科学传播的重要基地,在中亚和高加索地区产生积极的示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