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成果

Nature Geoscience:喜马拉雅冰湖接触冰川质量损失被低估

数字高程模型(DEM)被广泛用于估算全球冰川质量损失。传统的基于DEM的大地测量法只能观测到冰川表面和水面,不能揭示发生在冰前湖泊水面以下的冰川质量损失。喜马拉雅地区分布着数以万计的冰湖,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冰川正在加速消融与退缩,与冰川相连的冰湖迅速扩张。前人的研究更多聚焦于冰湖面积和水量变化,以及由此...

2023-04-03
Nature Geoscience: 气候系统内部变率加剧近30年中亚农业干旱

农业干旱是指由于降水不足和蒸发过度而导致的土壤水分亏损,在生长季会影响作物生产和生态系统功能。2021年春末夏初,中亚大部分地区遭受了严重的农业干旱,对农业和畜牧业造成了严重影响,这引发了人们对农业干旱的成因及其未来可能变化问题的高度关注。2021年的中亚极端农业干旱并非一次偶然事件,在过去30年中,受当地...

2023-01-12
Nature Communications:构建全新全球湖泊数据集并揭示了小湖的重要性

近日,丝路环境专项项目六“东南亚国家气候与水资源变化”课题刘俊国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Mapping global lake dynamics reveals the emerging roles of small lakes”的论文。该研究构建了全新的全球湖泊数据集GLAKES(全球湖泊水体范围),探讨过去近40年全球湖泊面积长时序时空动态变化,并揭示了小...

2022-10-20
Nature Communications:揭示牦牛适应青藏高原极端环境新机制

牦牛是青藏高原的象征,是高海拔地区不可替代的畜种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我国是世界上拥有牦牛种类和数量最多的国家,全世界约95%的家牦牛(Bos grunniens)和青藏高原特有的野牦牛(Bos mutus)分布在西藏、青海、新疆等省区的高寒牧区及无人区。经长期自然选择,牦牛被毛、消化、呼吸、心血管等系统...

2022-09-28
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揭示青藏高原上的碳氮循环变化及驱动机制

9月27日,项目五“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与适应性管理”课题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陈槐研究员应邀在国际期刊《自然综述:地球与环境》(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发表文章,综述了青藏高原上的碳氮循环变化及驱动机制,指出草地可持续管理、生态工程和绿色技术发展将抑制青藏高原温室气体...

2022-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