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环境”专项简介
文章来源 :
2019-01-18 14:38
专项名称: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
专项简称:“丝路环境”专项
专项首席:姚檀栋 院士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参加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兰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西北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荷兰乌特勒支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瑞典哥德堡大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德国森根伯格自然历史博物馆、法国气候与环境实验室、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美国爱达荷大学、加拿大国家水文中心、挪威南森环境与遥感中心、英国朴茨茅斯大学。
专项简介:
泛第三极是涵盖第三极、伊朗高原、高加索、喀尔巴阡及其它山脉的亚欧高地及其水文过程影响区,面积2000多万平方公里。泛第三极地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高度重合。泛第三极环境变化影响30多亿人的生存环境。
目前,泛第三极地区的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这首先表现在泛第三极地区正在经历超常气候变暖的影响。过去50年来,泛第三极地区的升温速率是全球平均速率的两倍,按照巴黎气候大会设定的全球升温2℃的上限预测,这一地区某些区域的升温可能将高达4℃。如此剧烈的气候变化会对这一地区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怎样严重后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也给人类带来巨大挑战。同时还表现在泛第三极地区大气环境更趋脆弱。中亚地区的特殊沙尘化过程和人类排放气溶胶的叠加影响大气环境弹性,使得泛第三极地区未来环境变化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给“一带一路”沿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来挑战。另外还表现在泛第三极地区环境灾害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冰川退缩、湖泊扩张、冰湖溃决洪水导致亚洲水塔区环境灾害频发;另一方面亚洲水塔变化正在改变区域水循环,使得中亚大湖区的水资源短缺更加突出,也使得南亚大河区的洪水灾害更趋严重。这威胁泛第三极地区国家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深入研究泛第三极环境变化规律与驱动机制,科学预估未来变化趋势,为“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简称“丝路环境”专项)将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对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指示精神和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加强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源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研究、提高抗灾减灾和灾害风险防控能力”的指示精神,面向“一带一路”环境保护和“守护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的绿色发展战略,围绕自然和人类双重作用下泛第三极环境变化对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可持续性的影响和西风-季风影响下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不确定性两大统领性问题,聚焦绿色丝绸之路可持续发展、环境灾害风险防范、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影响的调控、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协同演化、西风-季风协同作用对环境和水资源变化影响五个科学问题,进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示范和决策支持为一体的绿色发展途径全链条科学集成。
“丝路环境”专项设七大任务项目: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科学评估与决策支持方案、生态屏障动态监测与区域绿色发展方案、重点地区和重要工程的环境问题与灾害风险防控、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与调控、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与适应策略、西风-季风协同作用和水资源变化、地质演化及环境资源效应。“丝路环境”专项从地球系统科学和多学科交叉的视角设三大联合攻关项目: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空间路线图的综合集成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生态环境变化与调控对策、西风-季风协同作用与亚洲水塔变化及其广域影响和绿色发展方案。
“丝路环境”专项将在基础研究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两个方面产出重大成果。在基础研究前沿层面,预期在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西风-季风协同作用和亚洲水塔变化及广域联动、泛第三极环境变化对关键物种和典型生态系统影响的预警体系与适应模式、人类文明发展与泛第三极环境相互作用及其适应策略等方面产出重大成果,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做成国家重大标志性科学工程,推动从第三极到三极的全球环境研究新前沿和三极环境与气候变化国际大科学计划的实施;在国家战略需求层面,预期在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路线图、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技术示范、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体系优化等方面产出重大成果,推动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
领导小组:
组长:张亚平,副组长:严庆(科技促进发展局)、于英杰(重大科技任务局),成员实行席位制,由前沿科学与教育局、重大科技任务局、科技促进发展局、发展规划局、条件保障与财务局、人事局、国际合作局的相关局领导组成
协调组:
组长:严庆(科技促进发展局),副组长:赵千钧(科技促进发展局)、黄铁青(重大科技任务局),成员实行席位制,由专项依托单位青藏高原研究所和项目承担单位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昆明植物所、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法定代表人组成
总体组:
组长:姚檀栋,成员:陈发虎、丁林、朱立平、刘卫东、杨永平、王艳芬、徐柏青、雷加强、陈曦、范蔚茗、张林秀、邬光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