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Advances:棕榈化石证明青藏高原远比之前认为的年轻

文章来源 :

2019-03-14 22:45

近日,丝路环境专项科研骨干、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苏涛副研究员、周浙昆研究员联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国内外同行,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Science Advances》发布了关于产自青藏高原中部,距今约2500万年的大型棕榈叶片化石的相关科研成果,为青藏高原抬升历史提供了全新的证据。

目前对于青藏高原的抬升历史,不同证据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生物化石是与当时环境相适应的产物,一直以来就是古环境重建的重要材料。由于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等诸多不利因素,青藏高原的古生物学研究极为匮乏。科研人员在藏北伦坡拉盆地距今约2500万年的地层中,采集到了大型棕榈叶片化石标本,整个标本长度可达1米,保存相对完整,叶脉清晰可见,是目前青藏高原地区最年轻的棕榈科化石记录。全球现生棕榈科植物共有2500多种,主要分布在全球热带地区,仅有部分种类分布于亚热带地区,像现在青藏高原中部这样海拔近4700米的地区,棕榈科植物完全不可能存活。科研人员结合棕榈科现在的分布区气候要素和不同地形情景下的模型模拟表明,当时的青藏高原中部应该存在着巨大的山间盆地,盆地海拔不超过2300米,这一地区直到新近纪才逐步达到现在的高度。这项成果首次将古生物学和模型模拟相结合,探讨青藏高原的海拔抬升历史。该研究成果更新了以往对于青藏高原抬升历史的认识,也将青藏高原中部的抬升历史推后了至少约1000万年。同时,这一发现也为青藏高原的植物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历史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

在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资助下,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组成的青藏高原古生物科考队,在人迹罕至、海拔近五千米的青藏高原核心地区开展了数次野外科学考察,陆续发现多个新的、不同地质时期和地点的化石生物群。此次报道的大型棕榈科叶片化石,与已经发现的大量其他生物化石表明,地质时期的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远比现在要高很多,正是由于高原抬升所引起的环境变化,导致绝大多数物种在这一地区逐渐消失。科研人员正在系统性地开展相关研究,以期逐步认识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样性变化历史以及古环境的变化过程。

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为该成果的第一标注项目。

论文信息:Su T, Farnsworth A, Spicer R A, Huang J, Wu F X, Liu J, Li S F, Xing Y W, Huang Y J, Deng W Y D, Tang H, Xu C L, Zhao F, Srivastava G, Valdes P J, Deng T, Zhou Z K, 2019. No high Tibetan Plateau until the Neogene. Science Advances, 5(3) eaav2189.

F2.large.jpg

采自青藏高原中部伦坡拉盆地丁青组的大型棕榈叶片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