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珠峰综合科考顺利完成

文章来源 :

2019-07-10 09:21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第三极”,地处欧亚大陆内陆,远离人类工农业生产密集区,独特的地形孕育了大量的现代冰川,使其成为中低纬度通过雪冰记录研究气候和环境历史变化的理想地区。珠穆朗玛峰堪称“第三极”的 “极点”,一直以来都是科学考察和研究的重点区域。珠峰地区是冰川分布集中区,是固体淡水资源宝库,也是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的敏感区域。全球变暖背景下,珠峰地区冰川萎缩、冰湖扩张、跨境大气污染物输入、冰湖溃决的潜在风险增大。珠峰地区珍稀濒危物种、新种及特有种较多,且分布较为广泛,但其生态系统极为脆弱,人类活动略微加剧,则会波及脆弱的生态系统。珠峰地区快速的气候和环境变化,对本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带来潜在的不确定性。因此,对珠峰开展大气环境和冰冻圈要素监测和考察,不仅能够深刻理解该地区独特地域单元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也是揭示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的重要途径。作为丝路环境专项的一个研究内容,本次珠峰科考在总结历次考察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对冰冻圈和大气垂直剖面监测、钻取冰芯以及不同海拔雪冰样品采集,进一步加深对珠峰地区环境及其变化的认识,为极端环境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提供科技支撑。

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康世昌课题组于2019年4月10日至6月2日,在东绒布冰川开展了为期54天的野外考察工作。考察区域覆盖了珠峰地区4300米至6700米海拔的范围,分别在珠峰站、珠峰大本营、东绒布冰川垭口等地点开展采样工作。科考队员主要对雪冰、大气和其他地表介质开展了系统调查:在东绒布冰川垭口分别钻取1根透底冰芯(长度126米)和两根浅冰芯(分别为21米和20米);在垭口采集雪坑样品32包(海拔6522m,深度140cm,间隔20cm采样),沿冰川主流线每隔40m高差采集表面雪样16袋;冰川雷达测厚;微生物样品采集;6400米自动气象站架设;珠峰大本营大气气溶胶样品采集;珠峰站大气气溶胶样品采集等;

科考小组将分析多种环境介质中汞同位素、35S和17O、微塑料、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黑碳等污染物的含量、组成及时空特征,以期揭示污染物的历史含量水平,并综合评估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对泛第三极冰川消融和地表生态系统的风险。特别的,同位素具有示踪和环境指示的特性,是研究冰冻圈化学的重要手段,微生物是冰冻圈化学反应的重要载体,近几十年来,已成为世界极端环境微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因此,此次野外重点采集相关样品以保证各种Hg, 35S, 17O等同位素和不同种类微生物的检测需求。同时,微塑料作为新兴的污染物已经引起各国科学家及政府关注,此次考察在东绒布冰川采集大量雪冰样品,将首次尝试检测其中的微塑料含量、尺寸、种类等。

本次考察得到了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项目四第五课题《南亚-中亚-西亚大气污染物传输及其环境影响》的资助。

1.jpg

图 1. 冰芯钻取

 

2.jpg

图 2.自动气象站架设

3.jpg

图 3. 雪坑样品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