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Sustainability: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知识的产生和使用
文章来源 :
2019-02-20 09:31
近日,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刘俊国教授团队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 Sustainability(自然-可持续性)发表题目为《On knowledge generation and use for sustainability》(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知识的产生和使用)的文章。
以青藏高原流域水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为典型案例,阐述了可持续性研究中知识产生和使用范式转变的必要性。文章提出:人类社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可持续发展相关知识的产生和使用需要从传统的单学科线性“树状”模型迅速转变为跨学科的“网状”模型。
图1: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知识产生和使用范式从“树状”模型转变为“网状”模型示意图
20世纪90年代的,位于青藏高原的黑河流域研究主要沿用传统的单学科“树状”模式,黑河生态退化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理。从21世纪初开始,中国科学院学者开启了多学科合作的“网状”知识产生模式。通过水文学、生态学、农学、环境学等多学科合作,阐明了居延海干涸的机理。科学家与各级部门合作,通过政府制定了黑河分水计划,曾经干涸已久的居延海水面面积呈现了增长的趋势,黑河周边的胡杨和居延绿洲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图2:“网状”模型在水资源可持续性研究中应用示意图
“网状”模型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仍然存在不少挑战,文章提出了“树状”模型向“网状”模型转变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1)“网状”模型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从整体角度去理解可持续发展问题,这需要改革高等院校以“学科”或“专业”为基础的教育方式;(2)“网状”模型注重不仅重视全面理解问题,也重视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实现从追求客观真理为导向的知识获取思维方式转变为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知识创新思维方式;(3)“网状”模型的发展需要学术机构、研究机构以及决策者共同推动,需要各方利益相关者共同介入;(4)“网状”模型的发展和推动需要学术机构和研究机构重组教育模式,以促进跨学科合作,提高利益相关者合作的积极性。
上述研究阐述了跨学科合作模式在水资源可持续性研究中的重要性,对水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东南亚南亚国家水资源可持续性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20060402)是本文章的第一资助。
论文信息:Liu, J., Bawa, K. S., Seager, T. P., Mao, G., Ding, D., Lee, J. S. H., & Swim, J. K. (2019). On knowledge generation and use for sustainability. Nature Sustainability, 2(2), 80–82.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893-019-0229-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