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喜马拉雅中段北侧干旱带形成机理

文章来源 :

2019-08-28 15:01

2019年3月14日,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阳坤团队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发表题目为《The Formation of a Dry-Belt in the North Side of Central Himalaya Mountains》的文章。研究主要通过实地考察,降水和水汽等要素观测以及卫星遥感,发现了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北侧有一宽度超过100公里的干旱带,并被区域气候模拟再现(图1),基于区域气候模式的敏感性分析揭示了该干旱带的形成机理。

利用WRF-ARW模式模拟,发现在喜马拉雅山脉北坡焚风特征非常明显;当北坡河谷地形被填充后,焚风特征消失。然而,两种情况下该地区的降水量差异不大,表明焚风不是控制降水量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不论是GPS观测还是模拟,均显示季风气流在沿着高大且陡峭的喜马拉雅南坡爬升过程中,大气水汽严重衰减。到达北坡时水汽通量不足原来的30%,在没有天气尺度扰动经过这一区域时,很难将水汽转换为降水,因此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北侧的干旱带。进一步研究表明,焚风推迟了干旱带降水日变化峰值的发生。

1.png

图1  青藏高原南部2015年夏季GPM卫星观测降水和WRF模拟降水(单位:mm day-1

博士后王岩为论文第一作者,阳坤教授为通讯作者,合作者来自中科院青藏所、瑞典哥德堡大学和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为该成果的第一标注

论文信息:Wang, Y. et al. (2019). The formation of a dry‐belt in the north side of central Himalaya Mountains.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46(5), 2993-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