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眼看沧桑:古鸟化石揭示高原东北缘干旱历史
文章来源 :
2020-04-17 18:40
六、七百万年前的高原东北缘,地平线上目之所及,环境干旱却不失生机;
鬣狗、大象、犀牛、猪、羚羊、马、鸵鸟、秃鹫、猎鹰的远古亲戚随处可见;
现在,另一飞羽也飘然而至,展示着酷旱环境下生命的张力;
它就是沙鸡的祖先——干旱临夏鸟。
近日,青藏高原古生物科考再添重要成果。丝路环境专项项目七“生命与环境协同演变”子课题中科院古脊椎所李志恒、Thomas Stidham、邓涛与周忠和在《生态学与进化前沿》(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期刊在线报道了一件出自临夏盆地中新世晚期地层的沙鸡化石。这是已知亚洲最古老的、保存最完整的沙鸡化石,研究者将其命名为干旱临夏鸟(Linxiavis inaqousus),意为“一种来自临夏地区干旱环境的鸟类”。 这一化石为了解中国沙鸡特别是西藏地区沙鸡的演化、高原生态系统及特有物种的面貌提供了关键证据。
沙鸡为沙鸡目鸟类的统称,包括16个现生物种。尽管名字听起来与鸡相关,但实际上却与鸽类关系最近。沙鸡生活在欧洲、亚洲和非洲最干旱的地区(集中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干旱带)。它们主要以种子为食,还具有一项独特的本领以适应干旱的生存环境。雄性沙鸡利用胸腹部的羽毛收集水,然后飞回十几公里之外的巢穴,哺育滋润雏鸟。
临夏鸟生存于距今约六百万年至九百万年的中新世,当时青藏高原持续快速隆升,季风气候加强,中亚内陆地区气候愈发干旱。林夏鸟化石点海拔2000米以上,这一高度远远超过了除青藏高原西藏毛腿沙鸡(Syrrhaptes tibetanus)以外的所有沙鸡种类。鉴于沙鸡对干旱环境的出色适应,研究者据此推测临夏鸟可能在数百万年前就已经适应了山峦叠嶂、干旱少水的高原东北缘。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化石点海拔颇高,气候干燥,但其他化石显示中新世时的生态系统却是生机勃勃。漫步六、七百万年前的古临夏,你可能会像欣赏一部关于非洲稀树草原野生动物的纪录片。地平线上,目之所及,鬣狗、大象、犀牛、猪、羚羊、马、鸵鸟、秃鹫、猎鹰这些动物们的远古亲戚随处可见。而现在另一飞羽,临县鸟也飘然而至,展示着酷旱环境下生命的张力。
临夏鸟的发现,填补了近2000万年以来的沙鸡化石记录的空缺。正如临夏鸟化石所揭示的那样,这一漫长的地质时间里,可能正是现生沙鸡演化和扩散的主要阶段。
干旱临夏鸟Linxiavis inaquosus化石(左)与基于CT扫描数据的Linxiavis inaquosus彩色图像(右)。比例尺:1 cm。 CT数据可获取于http://www.admorph.org/
Citation:
Li Z., Stidham T., Deng T., and Zhou Z. (2020) Evidence of Late Miocene Peri-Tibetan Aridification From the Oldest Asian Species of Sandgrouse (Aves: Pteroclidae).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8:59. doi: 10.3389/fevo.2020.0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