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夏邦玛峰化石层联合考察工作顺利完成
文章来源 :
2021-06-15 17:56
希夏邦马峰位于珠穆朗玛峰西北方向120公里,是全球14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之一,也是喜马拉雅山脉的著名高峰。这里也是青藏考察和研究史上的一个地标。1964年,为配合国家体委组织的希夏邦马峰首次登顶计划,中国科学院联合国内多家科研院所成立登山科考队,在希夏邦马峰北坡海拔5900米的野博康加勒冰川附近发现了珍贵的高山栎叶片化石,由此开创了利用化石重建青藏高原隆升历史的先河。但由于化石产地海拔极高、气候条件恶劣,对于化石的确切层位、地质年代等诸多问题,一直没有后续的相关研究。
2021年5月9-23日,“地质演化及环境资源效应”项目“新生代生物环境协同演化”(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新生代季风与植物协同演化”(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古生态组)联合组建科考队,完成了对希峰新生代化石层的考察,除了确认了当年高山栎化石的产出层位,还采集了新的化石材料以及其他科研样品,为进一步认识希峰新生代生态环境演变历史准备了条件。
时隔半个多世纪,古生物学科研人员登上希夏邦玛峰化石点,采集科学标本。化石点海拔5900米。(吴飞翔 摄)
完成考察之后,科研人员与当地干部群众交流,普及第三极科学考察和研究的成果,探讨科研成果如何服务当地发展(房庚雨 摄)
科考完成之后,研究人员与希峰自然保护区管理站所在地的干部群众积极交流,普及第三极科考和研究的意义及成果,并结合当地生态保护和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的现实需求,从科研成果转化的角度与相关负责人展开了广泛的讨论。聂拉木县林草局副局长、希峰管理处主要负责人扎西多吉同志、寺龙村驻村党委第一书记、波绒乡文化站站长琼加同志均对第三极古生物和古生态科研成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一致表示期待再次合作,并希望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团队继续支持和帮助当地的建设与发展。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