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影响的科学评估(2022)》在2023中关村论坛正式发布
文章来源 :
2023-05-31 08:39
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支持下,项目四“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与调控”与联合攻关项目二“高原人-环境相互作用的生态环境影响与调控对策”组织专项相关科研人员,撰写完成了《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影响的科学评估(2022)》报告。该报告于5月27日在2023中关村论坛基础科学、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上正式发布。
该报告以青藏高原中国区域为评估对象,利用专项成果、统计数据、科技文献和其他资料,以及“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部分成果,分析了高原史前(19 万年—2000 年前)及历史时期(2000 年前—20 世纪中后期)人类活动发展过程,以及高原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变化;研究了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放牧、耕种、旅游、工矿开发、城镇建设、重大工程和生态保护与建设等各项人类活动变化过程;构建了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13大类150余项指标的评估体系,从单项和综合的角度,重点评估了近40 年来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分项和区域层面,提出了人类活动调控策略。
报告指出,青藏高原人类活动可追溯至约20万年前,早期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极其有限。1961年以来,青藏高原气候变暖加速,达全球平均增温速率的2倍,降水变化区域差异显著,南部与东部降水减少、西北部增加;生态状况总体稳定向好,环境质量优良,但局地仍存在草地退化、水土流失、冻土退缩等问题。
评估发现,高原人类活动强度总体较低,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高原人类活动强度较高区域主要分布在东部河谷和西藏一江两河地区。近40年来,高原放牧活动强度降低,对草地的影响减弱,耕地利用强度提高,对生态环境影响有限;工矿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控;旅游业支撑作用提升,但局地生态环境压力加大;重大交通工程快速推进,对工程区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弱,且2010年以来,影响程度增速放缓,年均增长速率由0.84%下降至0.70%;但跨境污染物影响持续增加。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成效逐步增强,对稳定生态安全屏障发挥了重要作用。
报告建议,未来应进一步科学调控人类活动,构建现代农牧业体系,发展生态旅游和绿色工业,建设高原特色城镇体系,推进生态建设系统工程,因地制宜制定分区发展方案,促进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该评估报告由院内外30余家单位的110余位科研人员,经过近20次的集中研讨和全面修订,历时4年撰写完成。其间,60余位专家提出了具体评审意见,藏、青、甘、云等多省区主管部门出具了书面建议。编写形成的报告文本约36万字,将于近期正式出版。该项评估是一次对青藏高原人类活动影响较为系统的研究。报告发布引起了强烈反响,新华社、央视新闻、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社、光明日报、北京电视台、新京报、科技日报、科学网等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
基础科学、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为2023中关村论坛的平行论坛之一,是“基础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年”的一部分。来自科技部、基金委、教育部、中科院的相关领导、院士专家与来自英国、美国、巴西等各国科研机构及国际科技组织的200余名代表以线下或视频方式参加了本次论坛。
陈发虎院士发布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影响的科学评估(2022)成果
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影响的科学评估(2022)成果材料展示
《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影响的科学评估(2022)》报告封面